慕松达(MUSONDA)水电站位于赞比亚卢阿普拉省曼萨市北部的卢翁戈河上,距离首都卢萨卡约810公里,距离曼萨约61公里。慕松达电站始建于1959年,总装机为5兆瓦,电站主要向曼萨及周边地区供电。
由于电站运行多年,部分水工建筑物破损严重,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影响了水电站的运行效率,导致曼萨地区供电严重不足。为此,赞比亚政府决定对慕松达电站进行扩容改造。
2013年11月,中电建国际工程8455新葡萄娱乐与赞比亚国家电力公司签署EPC合同,对原电站进行修复及扩容,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M兆瓦。
赞比亚慕松达水电站项目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新建厂房、老厂房修复、引水明渠扩挖、新建前池等水工建筑物的建设修复,到启闭机、闸门、发电机组等永久设备的采购及安装调试,每项施工任务必须符合国际标准。水电十一局慕松达项目部作为施工方,承担着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控制、资源优化等项目保证履约的重任。
在公司的高度重视下,参建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管理和技术优势,以“诚信共赢 铸造精品”为中心思想,全力以赴完成电站施工这一艰巨任务。
超前谋划 勇于担当
2013年6月,签约前夕,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刘本江、中南设计院副院长孙立新等一行深入现场,对工程进行前期策划及准备。为迅速让项目施工展开局面,以赞比分公司为依托,为项目调拨了皮卡车、自卸车、装载机等物资设备。在公司及海外事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14年1月,项目部首批人员进场,在项目经理曾迎峰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开始进行工程原始地形测绘、地质勘探、营地建设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施工中,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要属砂石料源,因原有设计方案中,人工砂石料需要到60多公里以外的曼萨购买,不仅运距远、产量低,而且价格非常高,这样即增加了施工成本,又降低了施工进度。为解决这“受制于人”的局面,项目部决定建立骨料站,自行生产砂石骨料。为了找到合适的砂石料源,曾迎峰每天背着水壶,爬山下坎、穿林过溪,用双腿走遍了方圆十几公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余天的艰辛,新选砂石骨料检测后质量全部达标,业主最终同意由项目部自行生产砂石骨料。这样一来,极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施工进度,为混凝土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原电站水工建筑物的修复工作,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项目前期施工时,项目部就高度重视这一施工任务,经过现场实地考察发现,修复施工的范围、标准在合同中没有明确,这给项目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针对这一情况,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积极与业主单位沟通,最终变更了部分合同条款,使质量、成本在项目部可控范围内。
“万事开头难”历经180天的艰辛,大家在曾迎峰的带领下,以“超前谋划、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完成前期的地形测绘、地质勘探、营地建设、油库、砂石拌和系统等辅助工程施工的同时,对合同中不明确的方面进行变更,为项目正式开工创造了良好开端。
提质增效 铸造精品
2014年6月,慕松达水电站正式开工。为确保项目如期发电,项目部充分显示出管理和技术优势,对设计、施工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提高施工效率,大大节省了直线工期,得到了业主与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连续2年获得公司“质量先进项目”荣誉称号。
2014年9月23日,高20米、宽11.7米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厂房开始施工。由于距离原有老发电厂房仅有6米,还要保证原有5台机组正常运转发电,这就对开挖爆破要求标准非常高。为攻克这一难题,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爆破测试实验,确定最优爆破参数,采用毫米微差爆破的方法, 将爆破振动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圆满完成新建厂房开挖施工。2015年12月9日,新建厂房主体框架结构全部完成,顺利封顶。
2015年5月9日,全长980米的引水明渠扩容修复开始施工。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将明渠扩宽,拆除老明渠右侧底板和边墙混凝土,并对底板和边墙进行扩挖,使明渠过水断面增加一倍,以满足机组增容后发电流量要求。在引水明渠施工前,项目部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图纸会审,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对沉砂池、渐变段、溢流侧堰等部位的体型及钢筋配置进行设计优化,减少钢筋和混凝土用量,节约了成本。在明渠老混凝土面凿毛及清理施工时,经过几种方案的比较,最终采用易操作、质量优、成本低的喷砂法施工。明渠混凝土衬砌施工中,为确保混凝土衬砌质量,提高效率,项目部自主设计移动台车,采用滑模和台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明渠混凝土衬砌。2016年6月30日,引水明渠圆满通过验收。喷砂施工法及滑模台车结合浇筑法,获得了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管理方面,项目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严格奖罚,不断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保证了制度的贯彻落实。
结合现场实际,调整优化内部组织机构,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氛围,培养提升管理人员既能做“主业”还能兼职做“副业”的能力,让管理人员能从纷杂的具体事务中进行总结、做出创新,提高效率。物资管理部门,是项目部重要的职能部门,工作内容从组织采购到分类验收,具体性事务极为繁重。为了能让物资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项目部与国内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物资管理软件,建立物资信息化管理。目前,物资部门实现了PDA与物资软件的在公司域网下无线存储对接,PDA远距离配合条形码的仓库管理,最大限度的利用科技减轻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原施工计划,老厂房的改造工作,需要先拆除原有桥机和轨道,对其轨道梁进行检测、加固后,再安装新桥机,然后开始五台机组的蜗壳、底板安装工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老桥机轨道梁外层剥离、加固后,以及五台机组蜗壳、底板安装浇筑后都会有一个待强期。如果按照原单线施工方案,直线工期太长,将会浪费较多宝贵的时间。
项目部经过讨论决定修改施工工序,先不拆除老桥机,使用老桥机安装五台机组的蜗壳和底板,在蜗壳和底板安装完成后、二期混凝土待强期间,再进行老桥机轨道拆除、吊车梁加固及新桥及安装等工作。经过优化施工方案,采取一系列措施后老厂房蜗壳、底板施工和老桥机、轨道拆除及轨道梁加固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为机组后续安装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
本土管理 互惠共赢
自开工以来,项目部就明确多层次与系统化推进劳务本土化管理这一方针,将本土化管理视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要想推行本土化管理,就必须严格遵守赞比亚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尽可能多的雇佣不同层次、各种专业的当地雇员。
由于该项目位于赞比亚偏远地区,工业化程度很低,50%的当地人不懂英语,操作手、电工等技术工种更是“凤毛麟角”极为难找。面对这一现象,项目部决心要自己培养一支能满足项目施工的劳务队伍。2014年,通过政府部门聘用了人力资源官、安全官及爆破工程师等高级主管,对他们充分信任和授权,针对劳务纪律涣散、安全意识差等方面进行教育管理。利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不仅能克服语言障碍、让赞比亚劳务更容易接受、避免矛盾冲突,还能够把中方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项目部根据赞比亚《劳工法》制定了《劳务聘用合同》及《项目部劳务管理办法》,并组织中方职工进行进行学习,要求中方职工严格依照制度管理劳务;必须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假日休息期间,项目部组织中赞职工举办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来促进大家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让劳务感受到项目的关心和重视,提高劳务的归属感。
项目部成功借鉴使用人力资源官、安全官的经验,积极向其它管理岗位延伸,聘用了资料员与施工资料统计员。经过培训,这两名劳务已经独立工作,从国内来函、技术图纸的分类处理装订、施工资料统计到采购询价,各项工作都处理的井井有条。进一步推进了本土化管理。
培训方面,项目部由中方职工实行“三步法”进行言传身教:第一步,他看你做;第二步,你和他一切做;第三步,你看他做;然后通过激励制度促进学习技能的热情。2015年4月,项目部举办技术大比武活动,就电焊工、木工、电工、操作手四个工种进行比赛,最终21人脱颖而出,获得了技术能手的称号,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不忘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当地教育,为学校送水并修建基础设施;为医院扩建提供帮助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协助交管部门救援抢险。努力将自身融入当地社会,赢得了当地居民及政府好评,树立了公司形象。
项目部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层次与系统化推进劳务本土化管理,既可以降低工程成本,也可以扩大当地的就业,克服文化、沟通障碍,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增强中赞友谊,树立公司形象。项目开工至今,未发生群体罢工事件;未发生一起重大劳工纠纷,得到当地劳工部门高度赞誉,实现了互利共赢这一理念。
安全施工 坚守红线
自开工以来,项目部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施工 坚守红线”的意识,遵守赞比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一岗双责 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多举措筑牢安全施工防线。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执行安全标准化作业,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细化分解到各工区,确保标准落实到现场、落实到岗位、使现场施工安全得到了有效提高。
利用施工调度会,让中方职工进行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利用班前5分钟,由当地安全官对劳务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各项安全制度及重要环节能够落实到每一个职工,树立安全责8455新葡萄娱乐馐丁
安全培训方面,项目部对赞比亚劳务实施了二级培训制度,即项目部的入门安全培训、现场作业安全培训。对于特种作业,如电工、电焊工、特种设备操作等,项目部制作了中英文的《特种设备操作守则》、《施工安全知识100条》等安全培训手册;办公区围墙上,用漫画的形式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培训效率。
在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下,项目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事故,获得业主及当地政府的好评,连续2年荣获“公司海外安全生产管理先进项目”称号。
2017年10月18日,慕松达水电站首台机组顺利运营发电让曼萨地区彻底告别了供电不足这一历史。在这1000多个日夜里,全体参战职工秉承“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如期履约。施工质量全部达标,质量、安全事故双零,在赞比亚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又铸造出一个精品工程,向赞比亚人民献上了一份最诚挚的礼物。